Reading Time: < 1 minute 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没有对钢铁学院*不敬的意思:但是在我心里我的母校一直是华中理工大学,或是华中工学院)。 我是1989年上的大学。我从小在浙江农村长大,能否考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事(俗话说的跳出农门)。我的老大现在十三岁,我告诉她,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我就只能做农民。她在美国出生长大,当然没法完全理解我说的做农民的意思。 我在高三的时候理想的大学是在上海。但是那一年高考我没有完全发挥出我的水平,再加上那年春夏之间北京发生的事,我有不少同学和她们的家长希望小孩去上海。所以虽然我的第一志愿还是上海某大学,我心里知道我的第二志愿(second choice)这一次有可能会有用。 虽然很多大学不喜欢接受选了她们学校作为第二志愿的学生,这个有点像一个女孩听到一个男孩说她是候补(second choice)。NO。That’s a bitter pill to swallow. 但是对我们在浙江长大的小朋友来说,大多数人不想去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外地。我上面已经说了北京那年不少家庭不想让小孩去。这样就给其它外地高校(大学)出了个题:怎么招满她家在浙江省的招生名额。所以我说第二志愿对我来说也可能会有用。 填最后的志愿表之前,我爸爸带我去见了他认识的刘老师,可能也是他的老师。刘老师说了三个选择,大连理工,天津大学,还有就是华中理工。我妈妈在这之前,经常跟我说谁去了北方:西安交大还是天津的大学,我现在记不清了。总而言之言之,我的理解去北方的话就得吃黑面包。这个有点吓人。我就挑了华工。 我记得当我接到华工的入学通知书时,还是悲喜交加。主要是担心上学的行程较不方便:我在长江轮船的博客上也有提到。四年以后,我试图通过考研再试试上海某大学,还是因数学考试没有准备好而再次失败。没有第三次,第三次我来到了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现在已改名密苏里理工大学)。看来我跟理工大学有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那时候有一个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Another reason is I was under the impression having a profession is good to make a living, something along these lines (In the blog post, How To Survive As An IT Contractor? I mentioned my maternal grandma and (actually my maternal uncle,
Reading Time: < 1 minute 再过几年,如果不出意外(knock on the woods),我会送我的老大去上大学。希望是一所她理想中的学校。今年是我大学毕业30周年。也就是说我是34年前(也就是1989年夏天)开始去上大学的。我家在宁波,我的大学在武汉。那时候国内火车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但是那时候有轮船,有客运的海轮和长江轮船。宁波到上海一般是坐海轮或是火车,上海(十六铺码头)到武汉(汉口,忘了几号码头了)有长江轮。大学生坐火车有半票,轮船没有这个优惠。火车要相对快一些,但是有时候(很多时候)会没有座位。轮船较慢但是有床位可以睡觉。可以说各有利弊。其实还有飞机,宁波到武汉有运七(Wiki, Baidu))的飞机,很可能是螺旋桨的飞机。我没有坐过(因为机票更贵),但是我有镇海中学的同学坐过。 第一次去大学 我第一次去武汉上学是坐了两个/趟轮船,宁波到上海,上海再到武汉。我爸爸送我到上海。宁波到上海一般是坐/睡一个晚上。上海到武汉,长江逆流而上,是72个小时,大概是两天三夜。武汉到上海顺流而下大概是48小时。还有长江轮其实有两个分公司,江申号是上海的(上海简称是申),江汉号是武汉的。 轮船一般会有不同等级的仓位,一般坐四等仓较多。我有一次坐了回长江轮的五等仓。那一次好像是我表姐带着我去买票,她可能有点节省惯了,她建议我买五等仓,我就买了。 四等仓和五等仓 五等仓的一个房间人/床比四等仓就更多一些。四等仓我印象中是十二个人,五等舱可能是二十四人。还有就是五等舱是在最底层,机器的声音好像也响一些。我现在美国呆久了,我住的地方也有不少华人。我觉得华人有一点是有待改进的,那就是攀比和歧视。轮船的仓位也是有歧视的:我记得当时五等舱的同仓里面好像有上海知青一家人。男主人说:他们有些人认为我们是穷人(他用了穷鬼这个词),其实我们并不是没钱,我们只是想省钱。我觉得他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其实除了五等仓,还有一种叫散仓,就是给一个折叠床和被褥,一般可以放在船头。有一回,大概是1993秋天,我刚毕业不久,出差从青岛回上海坐海轮,没有床位,大家都坐了散仓。 我第一次去武汉坐了四等仓:我记得当时同仓有几个国家排球(青年)队的几个队员,湖北人,他们说的湖北话我基本上不懂。不过武汉/湖北话其实跟普通话较接近,到了学校以后很快就能听懂了。有一个小小的笑话,有个湖北同学,我们两个可能是到寝室最早的,他说:我的“鞋子”(孩子,湖北话鞋子听起来像孩子)(从窗口)掉下去了。 我印象中四等舱和五等舱的价格大概差别是十几/二十块钱(五十几🆚七十几)。我记得火车票因为是半票大概是二十七块钱。那时候十几/二十块钱对我来说还是值一点钱的:我印象中到我大四的下学期,我爸爸妈妈大概会给我一个月一百块钱的生活费(主要是吃饭的钱,加上零花)。我倒推一下,估计我大一的第一学期,可能一个月是五十块钱的生活费。 总的来说,坐船比坐火车还是舒服很多。因为火车,尤其在春运期间,不仅没坐的位置,有时连站的位置也没有。我以前在这两个博客文章里也讲过, search for “train” (blog post 1, blog post 2)。我记得,有一次,我从宁波回武昌,从南昌转车,经株洲,最后到武昌,总共大概站了十几个小时。那时候是绿皮的火车。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站在一个东阳到武汉大学上学的师姐(88级),她给了我一个苹果,削了皮的。 餐厅 轮船上有餐厅,当然也不会很便宜。很多时候,我应该是吃方便面的。那时候好像还流行火腿肠。偶尔有时也会去餐厅买个饭。记得有一次同仓的有个在武汉上学的师姐(比我高一级的女生,她家可能是马鞍山的),她的男朋友也会上船,她见到男朋友自然很开心。 轶事 有一次,好像是冬天,有个人跳下去了,是白天(我估计这个人不是真的想自杀)。结果很快被发现,大船掉头,放下小艇把那个人捞上来,费了一点时间。 我为什么去武汉上学 有一个原因,我家里人,主要是听我妈妈说去北方要吃黑面包(馒头)。我们南方人本来就不喜欢面包,好像有个老乡去了北方(天津还是西安)回来说的。我估计,我妈妈可能希望我上学的地方近一些。结果我第二志愿报了武汉(第一志愿是上海某高校)。因为武汉是吃大米为主的。我有个山东同学,在老家主要是吃馒头(面食)。他们一帮山东老乡在校门口的饭店吃饭,问有没有饭,结果拿上来的是米饭,很是失望。那时候在学校里,听到苏南,上海,绍兴等地的话都是感觉较亲的。
Reading Time: < 1 minute 我的小女儿经常说的一个口头禅是如上的标题。这个好像也是my better half (aka 也就是我太太)有时头疼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吃或者饥饿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吧。我自己总的来说应该是没有因为经济的原因,在小时候饿过肚子。我太太应该也没有(她也是浙江人)。有一次我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祸:小朋友玩捉迷藏,我好像躲在那个油菜的杆子后面,后来那家人说他们那个还有菜籽(可以榨油的那种油菜籽,canola oil), 我爸爸妈妈可能陪了他们五毛钱(no pun intended, for real)。那个时候我爸爸的月工资大概是50块钱,也就是我的错误大概是我爸爸月收入的1%。比我十三岁女儿最近的iPhone事故稍好些。那天晚饭我不敢回家吃饭,后来我的哥哥把我叫回去了。一般来说,再大的事不影响吃饭。那时候还有一个大人经常用来吓唬小孩的故事:浪费粮食,打雷的时候雷公会打的。后来在美国,我的美国host mom(她四八年生人,我不是住在他们家,但是他们对我刚来美国有很大帮助,以后会单独写),她的妈妈在她们小时候经常说:finish what’s on your plate, because in China and India a lot of pepiple are staving. 让我又想到小时候的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在美国碰到台湾人,好像他们也这么说。 我是七十年代初在浙江东北部农村长大,相对来说应该是较富的农村。但是还是很怀念过年或是暑假去我外婆(大舅小舅家的日子)。我可能是比较贪吃的人。我想起来,我五年级,我小哥初二,他有一次开玩笑说我肚子里有馋虫。我将信将疑,可能有点像我九岁的小女儿(四年级)不久前对圣诞老人的相信程度吧 🙂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镇海中学上学,我大舅来镇海(城关镇),他的学生(我一般叫她阿姨,因为她也是我妈妈的朋友,我妈妈比我大舅小十几岁),叫我一起去吃晚饭。虽然当时我已经在学校食堂吃过饭了。我就去她家吃了个十二分饱 🙁 很多年以后,严格来说也就是在我年过半百的时候,我才慢慢意识到,在我现在这个年龄,吃饭最好最好吃个7️⃣分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Better late than never. 小时候,好像总的来说,肉比较少,有时候好像要凭票。牛肉更少,好像生产队偶尔会分牛肉:我印像中一般可能是耕牛(干活的牛)可能老死了。顺便说一下,我骑过一次牛,我应该很小,还没上学,我的叔叔给生产队放牛(不是亲叔叔,但是比较近)把我放在牛背上,感觉牛背很高(多年以后我后来在美国骑过一会马,感觉有点类似)。公公(叔叔的爸爸)很能干,我现在还记得在他家吃的高粱饼的味道。我们那里一般大家不怎么种高粱,印像中高粱主要是北方种得多一些。偶尔我们也会到邻居阿嫂家蹭东西吃:比如寒假暑假里,我们爸爸妈妈要上班,阿嫂做得东西很好吃。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neighbor’s yard is greener” 类似的道理。有一次,还听说一个笑话。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家在做“汤锅”,就是没有馅的小圆子,另一家正好经过,就开玩笑说等一下做好了,就来吃晚饭吧。主人就说好的。我估计这个客人的智商可能跟我小时候的智商差不多,因为她们后来真的穿着漂亮衣服,去吃晚饭了。 为什么提到我的智商呢,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情商,就是察言观色的水平,英文叫read the room, or read/listen between the lines。就是有一次,我大概是我小女儿现在的年纪,春节期间去我爸的亲戚家做客,他的表哥家,我爸的姨娘(也就是我奶奶的姐姐)也在,他们拿出了所有的好菜。结果,我可能把我姨婆/大伯家的黄鱼给撬了。后来知道有的菜主人可能就一份,不能随便撬的 🙁 我的大哥小哥可能把我好好笑话了一下。我记得这是我去唯一一次去大伯家做客。我爸爸可能后来有去的:我倒不是觉得是因为我撬了不该撬的菜。我估计主要还是春节期间我们一般会去外婆(小舅家)住几天。也有去过外婆家旁边的姑婆家:应该是我妈妈/舅舅的姑妈,和我妈妈的表哥家。我记得有一次(我应该比我小女儿现在还小),我在公共汽车站,说口渴,我外婆就走到相对较近的姑婆家给我去倒了水喝。小时候去外婆家,坐车,走路都有。我小时候有时会觉得,如果我“聪明”一点(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情商高一点),我的肩膀上可能跟两个哥哥一样是三条杠(而不是两条了)。这个可能在现在看来很好笑,但当时是我真实的想法。我后来有一次还真的拿到了三条杠,可惜时间不长,因为我五年级很快转学了:也就“削官为民” 🙂 在我的外婆家(也就是大舅,小舅家)没有这个不能撬菜的讲究。八零后九零后出生的朋友们可能会没听说过”拿出来装样子的菜“:生活水平后来慢慢上去了。还有一个,后来也是听朋友提起,就是重男轻女,女生先不上桌。这个可能现在也好多了。外婆可能还是重男轻女的,比如说她会让我的表妹(跟我同岁)帮我洗衣服,等等,但是总的来说还好。春节在我外婆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吃吃吃。我现在想起来她有时会问我们,早上,coffee time (宁波话想不起来了),
Reading Time: 3 minutes 上面这张照片(taken at CCRC)没有小孩,this is done on purpose. 这个是从楼上的bar/restaurant 拍过去的。我的两个小孩开始打网球🎾有一年左右, 她俩都有进步:从一开始完全是新手到现在可以和同级别的小朋友打几个回合了。想到我自己真正开始打网球还是来美国以后,读研究生时跟同学打了一下。97,98,99年美国打网球的地方跟国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当时在罗拉的沃尔玛买了个威尔森Wilson 铝合金的网球拍。后来工作后在圣路易斯的Sports Authority (S A)买了个同牌的碳素纤维的拍子。SA 好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倒闭了。我自己大概有十几年没有打网球。记得06年在Woodsmill 的tennis club 周五晚上跟朋友打过球:庆祝过cardinals 那年拿到world series 的冠军。再之后就是去年开始跟家人,孩子打了。我估计我会很快打不过她们了:因为她们在进步,我在原地踏步再加上年龄在那里。我也是在过去一年中意识到小孩们打球不容易。有一次在CCRC看到两个高中男生打得虎虎有生气:我估计他俩可能在本州高中生里面是高手了。今天是星期天下午,我看老大打球,教练我估计是大学生(年轻人),他玩一个轻吊,一个高中男生(我女儿的搭档)跑过去,失去平衡,摔倒在地,眼镜掉地,肩膀也好像也摔痛。我的太太最近跟拉肚高中校队的小姑娘学网球。据她说,校队不好进。后来我想想其实做好每一件事都不容易。但是反过来说,进不了校队,爬不上常青藤(或相当的学校)也没啥。因为我自己就没有做到这些:and I don’t think my life is less meaningful due to that [捂脸][呲牙] This reminds me of a related topic: Micro Managers And Micro Management. If you have Netflix sub, you may want to check
Reading Time: 2 minutes 今天我想说说politics on offices(or fights on better cubicles or offices, think bigger cubicles, corner offices and so on 就是大家都想要好的cubicle 或是office). Not the traditional good old office politics. 不是办公室政治,而是关于争抢办公室的故事。 抢办公室 Fight for office 这两天美国国内一个较大的新闻是众议院共和党的领袖麦卡锡被轰下了台。一个附带的结果是众议院民主党的前领袖Nancy Pelosi 丢掉了她的又大又好的办公室 – BBC: Interim House Speaker ‘evicts’ two senior Democrats from Capitol; (Daily Beast) McCarthy Fires Parting Shot: Stealing Nancy Pelosi’s Office.
Reading Time: 2 minutes Yesterday at a WeChat group, I wrote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我写到: 我(My LinkedIn Profile 我的领英链接)在美国工作23年迄今呆过十个庙。。。 话说完后我想起来十个庙,与多数码工相比,也真是不少了,平均2.3年(2年4个月)换一个工作。还好只是换工作😂 又想起在罗拉时,有一回是参加大公司招新的大学毕业生的介绍会(一般会有免费的比萨🍕饼,对我这样的穷学生来说诱惑力还可以)。有一次好像是听Honeywell公司的老总(possiably Michael Bonsignore):你们这些年轻人(当时我还不是大叔),从大学毕业到退休,大概平均会有七个工作。这个与他们那一代人一辈子,大概三十四十年的打工生涯,大多为一家公司打工的情况大为不同。 我记得两年多之前在找我现在这份工作时,我现在的大老板(也就是老板的老板,manager’s manager) 说小徐啊,你好像换了不少工作啊。他是印度人,不会说小徐,但是听他口气,他不喜欢 Job Hopper 或者说是经常换工作的人(言下之意缺少长性,或是知难而退?). Job Hopper这个词在这里是贬义词。但是这个也是有点意思的问题。因为在美国做码工,要涨工资的除了升职,一个主要的方法是跳槽,不管是内部跳,还是跳外部。我想大多数上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会追求这个的,所谓升官发财。当然我现在已过了这个年龄,我现在如果找工作,不再过于看重这些。这是后话。另外一方面,一个码工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适当在内外部跳跳也是不错的锻炼机会。我的理解是两三年可以跳跳,换换,用英文来说是找到新的challenge. 退一步来说,比如我从software engineer 换成architect,后来发现会议,office politics 太多,就再换回来。也挺好。所谓的树挪死人挪活,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是被动地换工作,但是找准新的更适合自己的方向,也挺好。下面是一个反例。 10 Years of same old same old 就着上面这个跳槽的问题。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做同样的事,做了十年。那么他/她是十年的工作经验呢,还是一年(假如那些事一年就可以学会的话)。其实你可能猜到我想说的意思:他这个应该算一年的工作经验。其实我想说的意思是: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如果觉得缺乏挑战,应该自己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现状。我的直觉有一次我见到的裁员有点这个味道。 我前调一下上面这个不完全是仅限于技术性的工作。从职业发展来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一般来说最好也提高一下自己的沟通交流,领导才能。其实在家里也是如此(如何引导小孩)。只是耕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当然也不错,但是有时候还不够。当然跟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比如说有的人就是在家里听老婆的,那也不错。或者说在单位就想做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 听领导吩咐,屁颠屁颠地去做,只要自己愿意/开心,也挺好。没有一定的定式。 我的第一份工作 是在学校找的。我当时是博士生,但是我感觉我的基础太差,最主要我当时很想出去工作了(我觉得做很多事兴趣还是相当重要的)。2000年,正好也是美国纳斯达克的最高点 (“The dot-com bubble burst in March 2000, with the technology heavy NASDAQ
Reading Time: 2 minutes iPhone Health 深度好文: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原文作者:廖信忠 (baidu) || I just noticed the article from Twitter. Also noticed A City of Sadness (悲情城市) from the comments. Personally my earlier view on re-union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was shattered after seeing the Russia / Ukraine war since Feb 24, 2022. And it also reminded me of the recent Zero Covid
Reading Time: 3 minutes 炒房揭秘内幕(translation by Google translate below). Let me summarize because Google translate did not do a good job. The guy was in pawn business. He used little own money to buy a house (he borrowed the money from bank). When the one year loan is due, he was very worried because his money is stuck in
Reading Time: < 1 minute 来美国已有十年, 美国大选也经历了三届. 从两千(1999)年的布什, 戈尔佛罗里达选举大战, 到最后最高法院介入. 套用我前同事的话, 最高法院(注意: 不是老百姓)选了布什. 2004年, 民主党想夺回白宫, 不少仁人志士跃跃欲试, 参与初选. 先是狄恩(HOWARD DEAN), 这老兄本是医科出身, 偶然的机会参政, 任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长十余年, 倒是把这个东北农业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想必也与医生出身, 做事理性务实有关. 他在任内最主要成就, 是实现了州财政盈余. 要知道在他当政之前该州多年财政赤字. 言归正传, 狄兄作为小州的州长, 虽有政绩, 但是缺少资金和全国的名气. 他想到了一招, 用网络来传播他的施政纲领和筹款. 还记得MEETUP.COM, 这个(网上)组织聚会的网站, 当时的名气有点像现在的YOU TUBE. 不知道是DEAN和MEETUP是谁帮谁出了名, 结果是DEAN筹的款最多. IOWA(衣阿华)CAUCUS之前, 戈尔大哥也宣布支持DEAN. 看来民主党提名是非DEAN莫属. 民意调查也显示DEAN领先.
Reading Time: < 1 minute Shui Pi, the editor-in-chief of ChinaTimes, predicted this China drop (or crash) in his paper. Here is the link to his article. Quoted some here: 水皮杂谈:第二次“5·30”的概率有多大 2007年的最后一期水皮杂谈,题目是“何时才能满仓等待暴跌?”,文章缘起和讯的编辑对水皮的采访,其时上证指数在4700点附近,水皮的结论是对于大多数的股票而言,已经错失满仓等待暴跌的机会了。因为绝大多数的股票在11月中旬上证指数单针探底5000点时已经探明了底部,在此后一个月上证指数的反复下探过程中,大多数的股票不但没有随风飘零,反而走上了自己的上升通道。也就是说,“八二”现象其实已经悄悄地在我们身边生成了,最近的统计数据则更能说明问题,沪深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有60%的股价已经接近6000点时的价位,而深成指和深综指均已接近前期历史高位,中小板指数早就创出新高。
Recent Comments